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拒绝“差不多”

2023-10-25 10:54:40 | 来源: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街道

胡适曾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讲述了一个名叫“差不多”的人万事随意,误事颇多,最后亡于“差不多”的故事。“差不多”在一定的语境下确实不失为一种“智慧”,例如最近讨论度较高的“精神内耗”,苛求完美的人想要逃离情绪的深渊就需要一点“差不多”态度来完成自洽。但是我们要警惕,“精神内耗”的反面不是完全的“躺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党员干部,不能讲“差不多得了”,应常念“差一点都不行”。

拒绝“差不多”要不时松松绑。每一个舆论场都是人民的发言场,每一个流行语都是人民的心声。像“精神内耗”“反内卷”“摸鱼”等词的出现,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对无意义内卷的反抗,更折射出工作生活失衡、健康焦虑、压力大等问题。如果工作有意义、权益有保障、生活有空隙,那么工作就有干劲,质量就有保障,就不会松劲歇脚、疲劳厌战。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合理分配任务,既不“鞭打快牛”,又不放任后进,做好人文关怀,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扫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党员干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只有牵牢“牛鼻子”,分清轻重缓急,不唱“独角戏”,学会协调合作,才能保持充沛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

拒绝“差不多”要时常清清尘。“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人的思想是易变的,保持环境清明对党员干部坚定信念至关重要。有的“差不多先生”本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但身边少数“老油条”将努力刻苦的“老实人”看作不懂变通的“愣头青”,加上部分网络舆论下兢兢业业的人好像成了“异类”,清洁的灵魂便染上了“差不多”的灰尘。因此,想要保持赤子之心,就要把握思想阵地,增强主流媒体引导力,让“敬业”成为党员干部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标检视、完善自我,让“老油条”去去油,给“差不多”扫扫尘。

拒绝“差不多”要持续紧紧弦。惰性、功利心是“差不多”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有的干部将敬业视作本职要求,将奉献视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有的干部却想“做得好不能得到什么”“做得差也不会失去什么”。拔除“差不多”思想,要合理利用趋利避害的本能,这就离不开完善的奖惩机制。要既奖励显功,又重视潜功;既鼓舞先进,又鞭策落后。奖勤罚懒、赏优罚劣,树立“差一点”就是“差太多”的意识,持之以恒激励担当,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拼搏奋斗。( 汪艾)

责任编辑:五百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