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虽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大国工匠”日益受到社会重视,但是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仍任重道远。
笔者取经沿海发达地区,发现部分地区在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水平不够优。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职业教育亟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出了校门进校门的“两门型”教师,虽然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但缺乏企业生产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现行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方式,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不够强,部分教师对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动力不足。二是校企合作不够深。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许多瓶颈性问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动力缺乏,校企合作“双赢”局面未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范围过窄,深度不够,层次较低。毕业生技术类别和技能水平无法适应企业的现实需要,导致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产生结构性矛盾。同时,校企在职业工人技术技能提升的合作培训也较缺乏。三是重视程度不够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改观,职业工人的工作稳定性不够、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等问题也还存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保障和宣传力度还不够,如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上,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仍还未形成。
建议:一是优化培养“教育链”。要构建“培训+考核+选优”体系,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和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培养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建立年度督导和质量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机制,通过“科室主导,教研组为主”的测评及推优方式,引入第三方对教师进行测评,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打通校企“供需链”。推动中高职学院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和“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为企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的技能血液。建立企业下单、学校接单的“超市化”培训模式,搭建“技能培训合作共建基地”,满足企业人才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与素养提升的需求。三是做实服务“保障链”。要加强企业和学校的需求对接,为技能人才精准提供工作岗位,提升就业率。出台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引进人才住房租金补贴的办法,为技能人才落户和创业提供便利,降低申请门槛,减轻技能人才生活压力。要积极举办技能人才政策进校园宣传活动,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自豪感、荣誉感,努力营造爱才惜才的良好环境。(中共厦门市同安区委组织部 陈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