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思维,中国人潜意识中更重学历,重学术而轻能力、轻职教,重白领而轻蓝领。而职业教育出来的更多的进入企业,成为一名“蓝领”。于是高等职业教育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源于企业的唯本科轮乃至唯重本论。而企业的偏见又来自于学校不同师资不同教育模式下教学质量的区别。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需要多方位的共同努力。
于政府而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加大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优势,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重视对学校教育的监管,严把高职院校准入准出门槛的设置,避免“混日子”的学生流入企业,影响高职教育的学生的集体声誉。
于学校而言,要加强教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的建设。职业教育的教资资源是一大短板,由于真正优秀的技术人员,必然是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磨砺,属于企业中中流砥柱的人员,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薪资待遇相较高职院校的老师而言要更有优势。同时高校教师要求的教育证书,学历等等他们可能也并不具备条件。加强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提高师资待遇,或者创新思路,例如企校融合,企业向学校定向委培,学校通过去企业学习实习等,探索新型学徒制。达到校企的双赢。同时学校要加大基础研究制作的设备等投入,争取跟上社会上知识设备的更新,避免被社会淘汰。同时,建议加长职业教育的学制,提高职业教育的准出门槛。别让“夹生饭”流出学校,流入企业。
于企业而言,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福利水平。高职教育的出路往往是为企业服务。“蓝领”在就业之后待遇优厚,那么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报考,去进入高职教育中去。同时,收入待遇的提高也能够提高在社会大众眼中的工作地位。同时企业也应该打破唯重本论,唯学位论的思想。为“蓝领”阶层提供更多的晋升空间。
于学生而言,在择校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实践的学习现结合,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的实践中去。体悟工匠精神,努力专研,精益求精。充分肯定自身价值,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需要多方努力,稳步前行。(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党群服务中心事业干部 谢苏苏)